首页 >  国学网  >  三隆佛典  >  郭平:中阿含经之163分别六处经

郭平:中阿含经之163分别六处经

2018-10-20
一六三  分别六处经
【题解】
    本篇从六处、六更乐处出发,以六处喜、忧、舍三种心理感受,生发十八种意识和动念,再以有触而知和无触而知为区别,详细辨析了三十六种心理状态,所以说是分析辨别六处的经典。
【经文】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六处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唯当受教。”
佛言:“汝等六处当知内也,六更乐处[1]当知内,十八意行[2]当知内,三十六刀[3]当知内,于中断彼成就是,无量说法当知内。三意止[4],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是谓分别六处经事。
六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谓眼处,耳、鼻、舌、身、意处。六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六更乐处当知内者,此何因说?谓眼更乐为见色,耳更乐为闻声,鼻更乐为嗅香,舌更乐为尝味,身更乐为觉触,意更乐为知法。六更乐处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十八意行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比丘者,眼见色已,分别色喜住,分别色忧住,分别色舍住。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分别法喜住,分别法忧住,分别法舍住,是谓分别六喜、分别六忧、分别六舍,总说十八意行。十八意行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十六刀当知内者,此何因说?有六喜依着,有六喜依无欲;有六忧依着,有六忧依无欲;有六舍依着,有六舍依无欲。
云何六喜依着?云何六喜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喜依着?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着。云何喜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喜,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喜依着?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欲得,已得者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着。云何喜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生喜。如是喜,是谓喜依无欲。
云何六忧依着?云何六忧依无欲?眼见色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忧依着?眼知色可喜、意念、爱色、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着。云何忧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忧,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忧依着?意知法可喜、意念、爱法、欲相应乐。未得者不得,已得者过去、散坏、灭、变易。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着。云何忧依无欲?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作是念:我何时彼处成就游,谓处诸圣人成就游。是为上具触愿恐怖,知苦忧生忧。如是忧,是谓忧依无欲。
云何六舍依着?云何六舍依无欲?眼见色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舍依着?眼知色生舍,彼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色有舍,不离色,是谓舍依着。云何舍依无欲?知色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色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已生舍,当知二种,或依着,或依无欲。云何舍依着?意知法生舍。平等、不多闻、无智慧、愚、痴、凡夫。为法有舍,不离法,是谓舍依着。云何舍依无欲?意知法无常、变易,尽、无欲、灭、息。前及今一切法无常、苦、灭法,忆已舍住。若有至意修习舍,是谓舍依无欲。
是为六喜依着、六喜依无欲、六忧依着、六忧依无欲、六舍依着、六舍依无欲,总说三十六刀。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于中断彼成就是者,此何因说?谓此六喜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喜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忧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舍依着,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忧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喜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谓此六舍依无欲,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六忧依无欲,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
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有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云何有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若舍为色、为声、为香、为味、为触。此舍无量更乐,若干更乐。云何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谓舍或依无量空处,或依无量识处,或依无所有处,或依非有想非无想处。此舍一更乐,不若干更乐。
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若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取无量、依无量、住无量,谓此舍有一更乐,不若干更乐,取是、依是、住是也;谓此舍有无量更乐,若干更乐,灭彼、除彼、吐彼,如是断彼也。于中断彼成就是者,因此故说。
无量说法当知内者,此何因说?如来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所以者何?如来说法无有极不可尽法,文句法句观义,乃至四弟子命终,犹如四种善射之人,挽强俱发,善学善知,而有方便,速彻过去。如是,世尊有四弟子,有增上行、有增上意、有增上念、有增上慧。有辩才成就第一辩才,寿活百岁,如来为彼说法满百年,除饮食时、大小便时、睡眠息时及聚会时。彼如来所说法,文句法句观义,以慧而速观义,不复更问于如来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极不可尽。无量说法当知内者,因此故说。
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此何因说?若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一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若彼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欢喜也,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二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
复次,如来为弟子说法,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发慈悲心,是为饶益,是为快乐,是为饶益乐。或有弟子而不恭敬,亦不顺行,不立于智,其心不趣向法、次法,不受正法,违世尊教,不能得定者。或有弟子恭敬顺行而立于智,其心归趣向法、次法,受持正法,不违世尊教,能得定者。世尊不以此为忧戚,亦不欢喜,但世尊舍无所为,常念常智,是谓第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也。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可教者。因此故说。
  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此何因说?调御士者,此说调御士趣一方,或东方、或南方、或西方、或北方;调御象者,调御象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御马者,调御马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御牛者,调御牛趣一方,或东方,或南、西、北方也;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于中方者色观色,是谓第一方;内无色想,外观
色,是谓第二方;净解脱身触成就游,是谓第三方;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方;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方;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方;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方;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尽身触成就游,慧观漏尽断智,是谓第八方。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者。因此故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释】
[1]六更乐处:更乐,触别译。更乐处,即为触处。有六处,还有六触处,也就是六触处是比六处能更细微的感觉层次。心理学将人的认知过程分为感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记忆、思维等过程。所以,更乐处就相当于感觉器官的感觉过程,而六处就是涵盖了感觉和知觉两个过程。
[2]十八意行:即文中在六处可能生起的喜、忧、舍三种情绪感受,就形成十八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即十八种意识和动念。
[3]三十六刀:即把十八意行,以“依着”和“无欲”再做区分,就是三十六种心理状态。
[4]三意止:即后文提到的无论佛弟子作何修行,修行如法不如法、正确不正确,佛陀都不起喜心,不起忧心,也不同时起喜心忧心,而是以平静心、平常心对待。所以是三意止。
【译文】
第一六三篇  分别六
 
我曾亲自聆听了佛陀的教诲:
那时佛陀住在舍卫国,由给孤独长老买下并献给佛陀的一座在原来王子的林园中建造的寺院里。这时世人之尊,告诫弟子们说:
“我现在为你们宣说妙法,初始玄妙、过程玄妙,结果也玄妙,有义理有文采,具备清净,显现清净修行,叫做分别六处经。你们要认真听,听了以后,还要善于思考。”这时,诸弟子说:“世人之尊,愿受教诲。”
佛陀说:“你们应知内心的六种境界,应知内心的六种触觉,应知内心的十八种意识与动念,应知内心的三十六种心理境界,于这样的境界中断除那些触受而得解脱。应知内心的无数种心理状态。三种意念止息,是佛陀所修习的境界。佛陀已经修习完结,弟子便可得到教诲。最高的调伏驾驭的证悟者,调伏驾驭一切方位。这就是分别六处的经典。
有应知的六处内心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这就是应知的六处内心活动。因此这样说。
有应知的六种触觉,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眼触为见色,耳触为听声,鼻触为嗅香,舌触为尝味,身触为感触觉知,意触为知晓佛陀法。这就是应知的六种触觉,因此这样说。
有应知的十八种意识动念,为什么这样说?修行之人,眼睛看到颜色,就会辨别喜好的颜色,辨别忧恼的颜色,辨别不喜不忧的颜色。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是这样。用意识去感知佛陀法,也就会辨别喜好的事物,辨别忧恼的事物,辨别不喜不忧的事物。这就是辨别六种喜乐心,六种忧恼心,六种不喜不忧心,总共就是十八种意识与动念。这十八种意识与动念的应知的内心活动,因此这样说。
有应知的三十六种内心活动,为什么这样说?有六种依触而生的欢喜,有六种无触而生的欢喜;有六种依触而生的忧恼,有六种无触而生的忧恼;有六种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有六种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
什么是六种依触而生的欢喜?什么是六种无触而生的欢喜?眼睛看到颜色产生欢喜心,应当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触而生,一种是无触而生的。什么是依触而生的欢喜心?眼睛感知到颜色就可生欢喜、意识观念、爱着颜色和与欲望相应的快乐。没有得到的就想要得到,已经看到的回忆就生欢喜心。这样的欢喜心,就是依触而生的喜欢心。什么是无触而生的欢喜心?知晓颜色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的颜色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后就能生欢喜心。这样的欢喜心,就是无欲而生的欢喜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都是这样。意识感知到现象就会生欢喜心,应当知道有两种。一种是依触而生的,一种是无触而生的。什么是依触而生的欢喜心?意识感知现象之后而生欢喜心、意识观念、爱着事物和与欲望相应得快乐。没有感知到的就想感知到,已经感知的回忆而生欢喜心。这样的欢喜心,就是依触而生的欢喜心。什么是无触而生的欢喜心?知晓法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法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之后就生欢喜心。这样的欢喜心,就是无欲而生欢喜心。
什么是六种依触而生的忧恼?什么是六种无触而生的忧恼?眼睛看到颜色产生忧恼,应当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触而生,一种是无触而生的。什么是依触而生的忧恼?眼睛感知到颜色就可以生欢喜心、意识观念、爱着颜色和与欲望相应的快乐。没有得到的不会得到,已经得到的过去了、散坏了、消失了、变化了,产生忧恼。这样的忧恼,是依触而生的忧恼。什么是无触而生的忧恼?感知到颜色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的颜色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时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获得这种境界呢,也就是诸位圣贤所达的境界。因为期望达到无上成就而恐惧担忧,知道苦忧而生忧恼。这样的忧恼,就是无触而生的忧恼。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都是这样。意识感知到现象后产生忧恼,应道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触而生,一种是无触而生。
什么是依触而生的忧恼?意识感知事物之后而生欢喜心、意识观念、爱着事物和与欲望相应得快乐。没有得到的不会得到,已经感知的过去了、散坏了、消失了、变化了,产生忧恼。这样的忧恼,是依触而生的忧恼。什么是无触而生的忧恼?知道现象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的颜色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时这样想:我什么时候获得这种境界呢,也就是诸位圣贤所达的境界。因为期望达到无上成就而恐惧担忧,知道苦忧而生忧恼。这样的忧恼,就是无触而生的忧恼。
什么是六种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什么是六种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眼睛看到颜色产生不喜不忧心,应当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触而生,一种是无触而生的。什么是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眼睛感知到颜色而生不喜不忧心,是平等的,不多听闻,没有智慧,愚昧、愚痴、凡夫之见。因为见色而生不喜不忧心,不能离开颜色。这就是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什么是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感知到颜色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的颜色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时有不喜不忧心,像是有强烈的意愿来修习不喜不忧心,这就是无触而生的舍弃心。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也都是这样。意识感知到现象后产生不喜不忧心,应道知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依触而生,一种是无触而生。什么是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意识感知现象之后而生不喜不忧心,平等的,不多听闻,没有智慧的、愚昧的、无知的、是凡夫之见。因为感知现象而生不喜不忧心,不能离开现象。这就是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什么是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知道现象是不恒常的、变化的、有极限的、无需欲望的、会消失的、会停止的。从前世到现世一切的颜色都是无常的、苦的、会消失的。回忆时有不喜不忧心,像是有强烈的意愿来修习不喜不忧心,这就是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
这就是六种依触而生的欢喜心、六种无触而生的欢喜心、六种依触而生的忧恼心、六种无触而生的忧恼心、六种依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六种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总起来说就是三十六种心理境界。这是应当知晓的内心活动,因此这样说。
在这个境界中断除欲望而获得解脱,为什么这样说?六种无触而生的欢喜心,是执着、依靠、停驻;六种有触而生的喜欢心,是泯灭、清除、舍弃,应该这样断除。六种无触而生的忧恼心,是执取、依靠、停驻;六种有感而生的忧恼心,是息止、消除、舍弃,应该这样断除。六种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是执着、依靠、停驻,所说的六有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是止息、消除、舍弃,应该这样断除。六种无触而产生的忧恼心,是执着、依靠、停驻;六种有触而生的欢喜心,是止息、消除、舍弃,应该这样断除。六种无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是执取、依靠、停驻;六种有触而生的忧恼心,是止息、消除、舍弃,应该这样断除妄心。
有由无数种触或者若干种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有单一触而不是若干种触生起的不喜不忧心。什么是有无数种触或者若干种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就像是因为色、声、香、味和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这就是由无数种或者若干种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什么是有单一触而不是若干种触生起的不喜不忧心?是说可能在无量空处、或者在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非无想处而生的不喜不忧心。这就是单一触而不是若干种触生起的不喜不忧心。
这种单一触而不是若干种触生起的不喜不忧心,执取它、依靠它、停驻它。这里所说由无数种或者若干种触而生的不喜不忧心,是息止它、消除它、舍弃它,应如这样断除它。执取无数、依靠无数、停驻无数。这种单一触而不是若干种触生起的不喜不忧心,是执取它、依靠它、住持它;有由无数种或者若干种触而生的舍弃心,是息止它、消除它、舍弃它,应如这样断除它。于这样的舍弃心中断除那些触受而得解脱,因此这样说。
应知内心的无数种心理活动,为什么这样说?佛陀有四种弟子,有增上行为的,有增上意识的,有增上观念的,有增上智慧的。有辩才成就最上乘的辩才,寿命能活一百岁。佛陀为他说法超过一百年,除去吃饭的时间,大小便的时间、睡眠休息以及聚集听佛陀祖讲法的时间。那个如来所说的法,文有句法,句有观义,用智慧而迅速观察了义,不再次询问佛陀法。为什么呢?如来所宣说的法是没有极限且不可穷尽的法,乃至于四弟子寿命终结,就如同四种善于射术之人,挽弓射箭一起射发,善于学习,善于认知,有方便之法,迅速彻底的回到过去。像这样,佛陀有四种弟子,有增上行为的,有增上意识的,有增上观念的,有增上智慧的。有辩才成就最上乘的辩才,寿命能活一百岁,如来为他说法超过一百年,除去吃饭的时间,大小便的时间、睡眠休息以及聚集听法的时间。那个如来所说的法,文有句法,句有观义,用智慧而迅速观察了义,不再次询问如来之法。为什么呢?如来所宣说的法是没有极限且不可穷尽的法。这就是应知内心的无数种心理活动,所以这样说。
三种意念息止,就是佛陀所修习的境界。佛陀已经修习完结,众弟子便可得到教诲。为什么这样说?就像是如来为弟子们宣讲佛陀法,怜惜惦念愍怀悲伤,追求义理令人受益,追求安稳静隐快乐,发慈悲心,就是为使人受益,为获得快乐,就是为使人受益而得的快乐。如果那个弟子不恭敬、也不正确修行、也不立足于修行智慧,其心并不朝向并渐次修行佛陀法,也不受持正法,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不能获得禅定境界。世人之尊不因此而忧恼悲戚,只是世人之尊内心平静无所作为,时常思考,时常得智。这就是所谓的第一种意念息止,就是佛陀所修习的。佛陀修习完毕,弟子们就可以得到教化。
再次,如来为子弟咱们宣说佛陀法,怜惜惦念愍怀悲伤,追求义理令人受益,追求安稳静隐快乐,发慈悲心,发慈悲心,就是为使人受益,为获得快乐,就是为使人受益而得快乐。如果那个弟子恭敬正确的修行并立足于修行智慧,接受并修持正法,不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能够得到禅定境界。世人之尊并不因此而欢喜,只是世人之尊内心平静无所作为,时常思考,时常得智。这就是所谓的第二种意念止息,这就是佛陀所修习的。佛陀修习完毕,弟子们就可以得到教化。
再次,佛陀为弟子们解说佛法,怜惜悯怀和悲伤,是为追求义理令人受益,追求安宁快乐,发慈悲心,就是为使人受益,为获得快乐,就是为使人受益而得快乐。。有的佛陀弟子不恭敬,也不正确的修行,还不立足于修行智慧,其心并不朝向并渐次修行佛陀法,也不受持正法,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不能获得禅定境界。有的佛陀弟子恭敬的、正确的修行,并立足于修行智慧,接受并修持正法,不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能够获得禅定境界。世人之尊不因为此而忧恼悲戚,也不欢喜,只是世人之尊内心平静无所作为,时常思考,时常得智。这就是所谓的第三种意念止息,这就是佛陀先修习。修习完毕之后,众多弟子就能得到教诲。三种意念息止,这就是佛陀所修习的。佛陀修习完毕,弟子们就可以得到教化。因此这样说。
无上的调伏驾驭者,调伏驾驭趣向一切方位。为什么这样说?调伏驾驭的人,这里说调伏驾驭趣向一切方位,或东方、或南方、或西方、或北方;调伏驾驭大象,调伏驾驭大象趣向一个方位,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伏驾驭牛,调伏驾驭牛趣向一个方位,或东方、或南、西、北方;调伏驾驭马,调伏驾驭马趣向一个方位,或东方、或南、西、北方。无上的调伏驾驭者,调伏驾驭趣向一切方位;在中央的方位有色的观察色,这就是第一方位;不观察内心的色,而观外色,这就是第二方位;证得清净,解脱身触,这就是第三方位;度脱一切色想,消除有正确的念想,不念种种想,也不念无量空处,证得无量空处成就,这就是第四方位;度脱一切无量空处和无量识处,证得无量识处成就,这就是第五方位;度脱无量识处,到无所有处,就是证得无所有处成就,这就是第六个方位;度脱一切无所有处,到非有想非无想处,就是证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这就是第七方位;度脱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证得念想感知消失殆尽的成就,以智慧观想而得解脱并断除智慧,这就是第八方位。无上的调伏驾驭者,调伏驾驭趣向一切方位。所以这样说。”
佛陀这样解说,弟子们听了之后,心中欢喜且信奉修行。
【辨析】
   本篇从六处、六更乐处出发,以六处喜、忧、舍三种心理感受,生发十八种意识和动念,再以有触而知和无触而知为区别,详细辨析了三十六种心理状态,所以说是分析辨别六处的经典。然而,这些只是依照逻辑分析而来,实际上人的心理活动又何止这三十六种,因此佛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估量的,就像佛法没有极限且不可穷尽一样。
那么如何在这个境界中断除欲望而获得解脱?六喜依无欲、六忧依无欲、六舍依无欲是应该执着、依靠、停驻;六喜依着、六忧依着、六舍依着应该息止、消除、舍弃。
佛陀怜惜惦念、愍怀悲伤众生,他说法目的就是为追求义理使人受益,为追求安稳使人静隐快乐,所以发慈悲心,就是为众生受益,为众生获得快乐。然而,教化众生,佛陀本人必须先做到三种意念息止,即,第一种:有的佛弟子不恭敬,也不正确的修行,还不立足于修行智慧。其心并不朝向并渐次修行佛法,也不受持正法,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不能获得禅定境界;第二种:有的佛弟子恭敬的、正确的修行,并立足于修行智慧,接受并修持正法,不违背世人之尊的教诲,能够获得禅定境界;第三种,就是以上两种情况同时发生。也就是说佛陀不因弟子们是何种态度、何种修行而忧虑或欢喜,都是以平静心、平常心对待,而且自己依然是常常思考、毫不懈怠。息止这三种意念,第一表达了佛祖说法的坚定性,就是信心坚定、坚持说法;第二表达了佛祖说法的持久性,就是常常思考、毫不懈怠;第三表达了佛祖说法的示范性,就是身教,就是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
三种意识息止修习之后,就会获得对自我心理的调伏驾驭能力。这是一个从驾驭方向、大象、牛、马到驾驭八种逐步解脱的过程,也是一个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由易到难,是一个逐步证悟、逐步获得自在的渐进过程。
联想到当今教育,师德师风败坏,骇人听闻的事情频频发生,屡屡突破为人师表的底线。
好学生谁不喜欢,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不抛弃所谓的坏学生、差学生,一视同仁而要守住底线。
对那些所谓的坏学生、差学生,仍然要给予教育,也更需要人文和心理的关怀。

上一篇:师敏:中阿含经之118龙象经

下一篇:曹印双:天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