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学网  >  里仁漫谈  >  百姓传(四)

百姓传(四)

2017-11-11
西电的小郭
小郭,女,甘肃定西人。家贫,父母以侍弄苹果为业。因家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父母生产的上等苹果卖不上好价钱,利润都被中间商赚去了,因此家中经济始终在低收入徘徊。
小郭考上西电后,因学费原因,家境愈发艰难,好像家中还有一位妹妹在读书。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在学校生活也甚为朴素,从不乱花钱。她学的是电子技术专业,担任过团支书,组织策划过不少学生活动。她也颇喜欢读文学,她曾就路遥《平凡的世界》写过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对著作中三段爱情的理解。我读后,感觉写得很好,认为可以在正式刊物发表。后来,她发表在她运营的育果驿果公众号上,反响很好,还获过一个莲花文学一等奖。
小郭热心公益事业,在校期间,利用周末及假期参加过一个扶贫公益组织,尽心尽力。2016年,她利用寒暑假,对甘肃通渭地区的寒门学子家庭生活进行采拍,记录了家乡人的辛酸与快乐,这培养了她的公心与爱心。在学校,她参加了我们里仁读书班,还帮助老师维护人文经典公益大学一群,编辑群内老师们的名单,很有责任心。
今年9月,她已经签约上海某路由器公司,公司初步协议让她做销售支持,据说明年到岗,底薪可以拿到8000元,售后还应有提成。目前小郭在杭州一家公益映像公司实习,负责剪辑及文字处理工作,也协助外拍。前两天她在自己微博上还专门直播了壹基金的公益拍摄。
周末,她利用闲暇时间,为父母分忧,结合自己所学,开始在网上帮助父母卖苹果,她身上的学生味正在退去,逐步向社会人转化。
为曾有过的一段师生缘,特推荐昔日的一位熟悉的学生,现在在杭州阿里巴巴工作的同学,让他们可以交流,认购两厢她父母亲手摘的苹果,写下上面的文字存为历史。如要静宁红富士苹果,可以加她微信,有我在,想必她跑不了。最后祝福她前程似锦!
 
台湾老李
老李,祖籍河北沧州,1949年生于江苏常州。父亲是国民党的军人,解放前战死沙场。他出生不久,随母飘居台湾。他所在的村子,都是从大陆移民过去的妇女儿童,是名副其实的寡妇村。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因条件局限,后来上大学读的是一般院校的企业管理。参加工作,是到一家房地产公司,期间他还读了一个环境规划的硕士,这有利于房地产开发。他曾经在台湾、美国、马来西亚、泰国、中国等多个国家开发过地产。不过,因为房地产业也是有很大风险的,他所在的公司有一年破产了。在破产前,老总让他留守公司处理善后,自己跑路了,他曾经体会到被逼债的烦恼。
在近六十岁退休时,他从香港报名参加大陆的博士入学考试,虽然不是专门的建筑设计出身,但在东南大学的建筑专业画图考试中,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画出的设计图获得了导师的好评。他的导师是位院士,比他大八岁。四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老师多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他商业意识超常,比如设计商场,他围绕楼盘附近转转,就可以判断未来商场的商圈规模,有很好的预见力。导师非常看重他,有什么项目都找他参与,他也尽心尽力。
东南大学毕业后,他又结合自己的兴趣,想在有生之年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他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专门史博士,和年轻人一样住校、上课、修学分、写论文、与同学交流,他的感悟力、视野和口才都非常好。
老李作的博士论文题目是《苏轼行迹考》。他结合苏轼各种文献资料,将苏轼一生走过的地方一一按时间顺序列出,他自己就亲自跑这些地方。一般有方便条件的,他通过同学、朋友介绍,事先联络当地专家,自己再乘车前往实地考察。他常常是一边跑一边拍照,一边整理文字资料。他结合地图,将历史时期的及现实具体地点的重合及差异一一标记,并用制图软件设计出来,制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地图,再配上照片、文字说明及文献分析。他实际是计划写400万字的。但读博第三年,因文章发得不够,延期了一年,最后他以120万字篇幅交了份毕业论文。
当然,这时他是打算再到武汉大学再读个文学博士的,并准备写部可以超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2017年,通过短暂的复习,他真的考上了武汉大学文学院。入学答辩,他个人场就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无疑他的故事迅速私下传播开来。刚进校,《楚天都市报》记者就追着来报道他的事迹,很快全国多家媒体迅速转载,他一不小心成了名人。
老李六十岁前有机会行走世界各地,所以在他给朋友的邮件落款,一般都是以地球村公民自居的,因此心胸格局迥异常人。
他多才多艺,他的摄影水平是专业级的;他制作的地图,绘制的建筑图也是一流的;他非常现代,和世界各地的朋友专门有个制作ppt的交流平台,经常把反映世界各地风貌的配乐ppt发给朋友们;他还常写些人生感悟发给大家。年近七十,他依然有着诗人的激情。一位黄山学院博士生,领他到胡适故居,途经曹成英墓地,看到杂草丛生,特地到当地乡镇府捐款5000元,让乡长帮助给曹成英立块墓碑。后来还专门从台湾寄给他们一套胡适文集,让他们竖碑祭奠用。胡曹的故事网上有,胡适给曹三个月,曹回报给胡一生独守。
老李自己说身体有多种疾病,外出随身常携带着各种药,每次要吃几十颗粒药。为了实现梦想,他和疾病在赛跑,争取时间完成《苏轼行迹考》。他在外出途中,遇到过六次生死考验,他都坚持过来了。他不定期回台湾检查病及开药,还做过手术,台湾这一点做得比较好,台湾公民是免费医疗的。老李这几年的考察,花了上百万,都是自费的。还好,他夫人还支持他。夫人开了两家小型精神病院,效益还可以。老李喜欢吃汉堡,请朋友吃饭,也喜欢就近到麦当劳。他吃得很少,因为考虑糖尿病,他一般摄入的食物都是有计算的。
在南师,我们算是同学了。他喜欢鼓励年轻人,对周围的博士生,也是常常交流指教。他知我对初唐历史有点基础,建议我也搞部《李世民行迹考》。惭愧,他催促我几次,我至今还没动静呢。老李来陕,考察苏轼在凤祥的行李。我特请他给我们学生作了两场公益讲座。因为他是研究苏轼的,我还特意拉他到师大宋史专家李裕民先生家里请教交流。经小树教育刘总帮助,他凤祥的朋友给联络了当地苏轼研究者及博物馆的朋友们,我也陪同他到凤祥一起交流。他单薄的体格,背个包,前面挂个长焦照像机,当年苏轼呆的地方及周边,他都一一拍照。
得道者多助,老李的坚持赢得了朋友及各界的支持。老李活得很洒脱,他不止一次地跟我讲他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感悟,每个年龄段读它,感觉是不一样的。他几年前的感悟是:人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结局未必是自己想要的那样,也许最后拉上岸的就是一副没有肉的骨头架子,但幸福在于奋斗过程中。如此去想,还计较什么呢?!感受苏轼磅礴多变多趣磨难的一生,这个过程也是活出苏轼的过程。老李喜欢谈他独坐苏轼坐过的超然台,吟诵苏轼的诗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金牌民工
金牌民工,陕西高陵湾子村人,1969年12月26日生。父亲曾干过民办教师,他还有一兄长,在家务农。民工读高中时,因反映学校食堂问题,被勒令退学。
他开始进城打工,干过建筑工,搬过砖头。民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西安的高校,但凡比较有名的人文社科老师的报告,他都听过。有些课堂,他也时常溜进去,甚至参加课堂讨论。九五年就进过我们师大历史系史学名篇课堂。他不但听课,还经常到一些公共教室与同学交流,甚至自己贴海报,要与大家分享。当时,他重点关注的是社会主义理论建设,还研读红楼梦、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当然,学校保卫处对这样的异端行为是排斥的。在西安,他拿着自己的思考成果,找专家求教,有些老师还是比较善待他的,如给他的专著道德经译析写序的教育局名家许老师。当然他也遇到一些老师的冷遇,不过他锲而不舍。西安交流受限后,他开始到北京跑,在北京大学三角地也贴过海报,要做报告,学校公安处问询他的来路,他说是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呢,当时他正在西北政法学院干建筑工。北京把他和上访人员一样用闷罐子车遣送回西安。
因北京的过问,他在政法的临时工作和住处都没了。不过,这没有影响他继续打工学习的步伐。他读书更加广泛深入,并且还深入到各种民间组织,如家庭教会,毛泽东诗词会,老子文化研究会,凡是开放的组织活动,他只要闻讯必到场。底层劳动,读经典,参与民间组织活动,走访高校,访问名家,成为他多年的生活方式。他用打工赚的钱出版了《老子译析
,用的是香港书号,他自己还印些自己论著和文章,免费散发交流。
互联网起来之后,他也积极参与,开博客,办网站,国内各大网络论坛都有他活动的身影。 他关注时代热点问题,并积极投身其中,药家鑫事件,因为替被害人发言,受到支持药家的多年网络跟踪谩骂;赵东民案,更是全国扩散的第一推手,邓玉姣案,孙礼静案,桑文英案等等,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帮助一个网络被骗买到西安郊县被迫卖淫的小女孩,女孩在逃跑中摔成高位截瘫,要不是他把媒体拉去,女孩的问题可能很难解决。经过努力,法院最后判决赔付女孩近五十万元。可以说,国内热点发生的事件,他要么亲赴现场,要么以网文点评,如果汇集这么多年他发表的文字,不在二百万字以下,他虽然不是极度网红,也是网络名人了。
近年各地的传统文化热,他是到处参会,作报告,搭平台,搞联络,估计开的最高的工资也就是在西安生物医药学院的,月薪一千多元吧。其他的地方基本是义务帮忙。手里积蓄最多时的两万多元,也是搞登山俱乐部带队赚的,也都投入公益事业了,比如开雨花斋,就是免费提供大家素食午餐。因为组织民间活动有一定能量,也是国保一直监控的对象,他搞的活动稍微一大,就会有人干涉,比如在生物医药学院搞到六百人活动,就被迫停止了。到临潼办雨花斋,又是稍微有些规模,被迫中断。他只好东走河南,在洛阳、周口、新乡等地活动。他还被聘为洛阳老子协会副秘书长,他在西安也是西安老子文化的副秘书长,还是成都世界老子文化协会的副秘书长。不过因为他在西安作为维稳内控的对象,各地协会都将其头衔去除了。现在还保留着中华老子文化普及志愿者学会的推广部主任头衔。
他在河南周口文昌中学,针对学生食堂浪费现象,结合雨花斋理念,极力推光盘行动。在太丘搞雨花斋,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不过,他在一个地方都呆得时间很短。最近在宝鸡金台观又搞老子文化普及活动,因为是挂号人物,那里也不敢用他了。也不知道到底维稳部门担心他什么?他只是想给大家传经送宝,不求回报。
如今他身无分文,十九大前又因为湾子村的土地征用问题要上访,被当地派出所稳控了十天。不知道给他发生活费没?他最近要去陕北参加老子文化活动,他回到家说派出所把他身份证搞丢了。估计需要等待出行了。
金牌今年48岁了,几年前有位澄城卷烟厂退休女工的嫁给了她,也曾经跟他东跑西颠,还花了些退休金在他身上。本来金牌家里有房子,老父亲留守着呢,老婆也有套房,如果过安生日子也是相当不错的。但他二十多年的流浪生活,已经很难安稳地生活。因读的书杂,有时甚至有狂想症,甚至觉得自己是拯救世界的紫薇星。他还在继续流浪,也许只有到死才会罢休。不知他是个啥命?他得罪了不少人,13年因征地问题上访,当地村主任雇凶报复,大过年的凶手奔赴他家,幸好他不在,同村的另一位就被打断腿了,他算行善有护佑吧?!
但愿他早日过上正常日子,可以写写回忆录了。不过看架势,还要继续流浪,也许他就是他的命!
 
 
大学老师爱莲之死
张爱莲,女,是来到西电的第一位人文社科的硕士,是可以用双语教学的老师。据说她活着在西电时,开了十几门课,几乎年年有新课。三十岁那年,处了一位男朋友,处了一两年,准备结婚的前一天,男朋友被车撞死了。这对她打击很大,精神有些恍惚。教学上的压力及单位的人际关系也给她很大压力。
她想换个环境,一所民办院校本来要接收她,她的人事关系也调离了。但据说用人单位来西电调研,这面有人说是西电不用她的,言外之意她是不光彩离开的。结果那所学校,也不敢用她了。
她的人事档案又退回了西电,她失业了。她想回到原来单位,无论是系上,还是人事处都无人理睬。系上办公室张老师过意不去,想借钱给她,她拒绝了。
她回到了教单楼,饿死了。据说是身体腐烂后,有异味,邻居发现蛆虫从她门里爬出来,才报告了学校有关部门。撬开门,才发现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了。据说那天,在场的有些领导还在笑,领导解释她是得抑郁症死的。
一位不愿意献身的女士,一位有着个性尊严的女士,一位承受诸多压力的女士,一位想回原单位回不来的女士,一位对周围人彻底失望的女士,就这样在2007年5、6月的某一天离开了她无可眷恋的世界。
走时,她还是单身!
江西郑翔
郑翔,男,1960年3月生,安徽泾县人。1977年参加工作,是景德镇4321厂工人。1980年他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执教山东工业大学。1987年调任江西科委,任副处长。十年后,任江西省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2001年任庐山植物园党委书记,2005年迁庐山风景区管理局局长,之后任局党委书记。2011年迁转12月迁转九江学院党委书记,2017年2月任江西省文联书记至今。
郑翔书记是一位有情怀的人,在他任庐山管委会主任期间,做了一件可以青史留名的事,那就是将陈寅恪的骨灰安葬在庐山植物园内。2000年黄永玉读《陈寅恪的家族史》,书中谈及了陈寅恪夫妇骨灰安葬的难题,他多方联系,力促此事。由江西科技厅李国强老牵线,安置在中科院管理的庐山植物园。庐山植物园创始人是秦仁昌、胡先驌、陈封怀,其中陈封怀是陈衡恪之子,是陈寅恪的亲侄子,也埋葬在植物园。陈寅恪1955年就是中科院社会科学部的学部委员,与中科院早有关联。有此双重因缘,又有郑翔主任力促,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诞辰113年这一天,植物园多了一道可以光耀千秋的风景。
郑翔是庐山植物园讲解陈寅恪墓故事最好的解说员,他本身温文尔雅,气质不凡,语言平和,富有磁性,在去庐山植物园的大巴上,曾赞他的演讲可与浙大郑强并驾齐驱。无论是外地领导或学者及学生参观,他陪同时一般都是他解说,他一般可以在墓前讲近俩小时。
2013年,他在九江学院主持召开陈寅恪学术国际研讨会,也是安葬陈先生十周年纪念会。在陈先生执教的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会议论文集。他们还在九江学院成立陈寅恪研究院,院址设在两南山,两南山上仿照陈家松门别墅旧居,一比一地重建了一座松门别墅,院里搜集了陈学研究的最全信息。两南山上还有另一位九江学院文化品牌,陶渊明研究院。2016年他主持召开的陈寅恪学术会议就是祝贺两南山落成典礼。不过正如胡戟先生指出的,陈寅恪研究院他们本校没有专人负责,后续发展是成问题的。不出所料,在他调任江西省文联书记后,原来计划出版的论文集至今还没有落实,原来他在位时积极的部下,也伴随新领导来了,变得消极了。估计他不进一步力促,恐怕这第二辑出版要变得遥遥无期了。
不过,只要陈寅恪墓和两南山松门别墅在,郑翔也将伴随历史走向未来。也许他退休后,回首往事,评定自己这辈子做得最漂亮的,也最有价值的事就是在庐山植物园安葬了陈寅恪夫妇,并树立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墓碑。
黄河陈总
陈总,男,西安人,1952年生,身材魁梧,面色青紫。陈总少年父母早逝,他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时期适值文革,响应毛泽东青年人应当到大风大浪中成长的号召,积极投身革命,经历了锤炼。改革开放后,到公交六公司工作,因作风干练,很快成为公司骨干,深得同事喜欢。
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依托单位运输的优势,加之有一位谢姓贵人相助,陈总帮助新闻出版署发行机关报,并成立新闻出版报陕西办事处,他成为办事处主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此办事处为基础,注册陕西黄河图书发行公司,利用旧有网络开始发行教辅书。原来公交公司中看好他及项目的同志,出来了一批人一起跟他发行教辅书。当时图书市场不透明,因此公司发行业绩年年翻番。资本积累起来,陈总很有眼光,在九十年代西安各种资本跑马圈地的时候,他们先后买了三块地,两块在太白南路,现在的映像城附近,一块在郭杜十字西。
北京方面见其工作业绩显著,特抽调他到北京,他进一步拓展思路,在北京西客站附近莲花买了两套房,面积都在120平方米以上,并在北京朝阳区甜水园图书批发市场,注册新闻出版报陕西办事处北京黄河书店,开始向外地辐射。因为原来是发别人的教辅书,利润偏低,因此陈总与湖北出版社合作,购买书号,出版了一套中小学教辅书——精讲精练,大量印刷,市场份额越来越大,量大了实际跟卖纸差不多。
陈总去北京后,西安的业务由一位王姓同志负责,当时已经开始向社会招业务员,向全国新华书店各级店进军,尤其是基层县店,销售额迅速攀升,尤其是95、96、97攀升幅度客观,到98年年销售码洋已经达到8000万,达到最高水平。当时王总因为印刷周转需要,印刷厂催款,没经陈总允许,王总将太白那块地卖了,陈总很恼火。加之,教辅市场群雄并起,陈总亲自返回西安,并任命了一位王姓女性代替了王总,陈总实际是董事长。
1999年,为扭转下滑局面,陈总大量招兵买马,一次进了七位研究生,十五位本科生,并在万国花园集资购房,单位担保贷款。当时一套82平米的房子,单位算下来是13.6万。来的这些人的人事档案,直接放在单位,名义上是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管。因为当时陈总承包了一块国有企业的招牌—陕西省图书发行公司。当然,人事协议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陕西黄河图书发行公司的章子,一个是新闻出版报陕西办事处的章子。当时单位办公地点在北大街宏达大厦,陈总门号是406。因为去的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学生,其实都有个成长过程。人员有编辑口的,有后勤口的,多数人是业务口的。但因为此时的教辅书市场,省教委已经介入,要想发行,必须上省教委目录,单位的教辅书没上,这样打了折扣。其实,因为原来发行业务员该拿的奖励没拿到,新旧人事关系利益纠葛,原来老业务员们已经把不少单子外卖了。陈总想扭转局面,搞股份制改革,让大家交钱认股,实际被稀释的股份对已经在外尝到甜头的业务员没有什么吸引力。加之陈总批评老业务员们只有三板斧,对新人又大加任用,老业务员积极性更没有了。新来的员工虽然有积极性,但没有经验,全员发行花了不少车交路费,实际没有直接效益,倒是开阔了大家的眼界。
为了改变风貌,单位买下了南二环蓝溪大厦一层楼,作为新的办公环境,新旧人员办公室分开。陈总当时考虑大家出路,决定几条腿走路,一是成立社科图书工作室,一是成立网络售书平台,一个并购了一家软件开发公司。为解决网上书店没书问题,公司专门注册一家新公司,建了比当时汉唐还要大的书城~西部文化书城,同时在书城二层开有网吧。网吧是新生事物,当时很受欢迎,效益很明显,就在两个月后,在路的斜对面,兰溪集团专门搞了个中国龙网吧,这面生意一下子少了。陈总还说在新加坡注册了一家远东公司,当时许诺给大家在新加坡买保险,估计是没谱的事,现在看也许另有文章了。
经过这样多项目,单位耗神费力,人员工资也下滑,员工开始流失。当时书城合股的一位香港的老汉还与陈总公司打起了官司,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不过这时书城老总是陈总任命的刘总。
陈总面对发展,下层路线走不通后,决定走上层路线,派女王总活动,联系上了省委书记夫人,进而接近了省委书记,陈总和王总都上位了,陈总任省新华书店总经理。陈总到省店,进行了改革,开设了不少新华书店加盟店,并把原来单位书城也一并注资放书。任内的后面时间还在终南山脚下搞了几百亩地,和农民合作从事绿色农业,并经营大秦岭农庄,让新华书店的老总们入股。陈总还把原来单位刘总调任省店,并派其到北京办事处。
两年后,西部书城关门,蓝溪大厦办公人员退出,留下一部分原来六公司老同志搬到含光路含光大厦,租了几间办公室处理善后。为了开发农业,陈总把郭杜地也卖掉了。
去年听说陈总已经离婚了,也许是老伴风闻陈总的风流韵事吧,多年来一直忍忍,待女儿长大成人才如此决定吧?如今老伴自己在北京,女儿在法国学完服装设计自己开公司了。
陈总用人分四个批次:第一批是六公司的老人,第二批是社会招聘的业务员,同时招聘进来一批有些关系的人,如公安局、税务局、出版局、邮政局、印刷厂等各口子弟家属,加上一些自己和经理的家属,第三批就是从高校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第四批是并购电子技术公司的员工。人员复杂,利益分配不均衡,新老矛盾加剧,人浮于事,自然向心力慢慢没了,加之领导层如政府官员一样的有些问题了,人心散了。
陈总个人因为有前面的辉煌业绩,自信满满,因此上的系列新项目,观念很超前,变动很快,新老员工能跟上步伐的很少。尤其老业务员没有向心力,拿着单位的车交路费,跑自己的单子,公司自身没造血功能跟不上消耗。就这样在大起伏、大流动中,许多人疲惫而去。不过十几年过去了再看,还是有几位老同志与他有利益共享的,尽管比例可能很小。
市场经济下,绝大多数人唯利是图,进入任何领域的企业,人心仅以利益至上,这样的企业到底能走多远?尤其是贫富差距拉大后,许多人仅是迫于生计才工作的,不是以劳动光荣和美介入的。原来我们教科书批判的现象,如果不在缩小贫富差距下做文章,还将走很多年的弯路,其实遭罪的不是陈总,而是找工作都费劲的下层民众。

上一篇:体制与人性

下一篇: 沉痛悼念王步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