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步高先生
王步高,男,江苏扬中人,今年70岁。步高先生少长于农家,后考上南京大学德语系,吉林大学文学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文革时期,曾两度被打成反革命,入监309日。他曾参过军,被土地雷炸伤过,当时呼吸心跳停止,已被追认为烈士,后又转危为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步高先生曾在出版社工作过,后执教东南大学文学院,致力于大学语文教学,曾拿过两个国家级精品课。他主编《大学语文》系列教材,为全国“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之一,著有《梅溪词校注》、《司空图评传》等学术著作及高校教材四十多种,参与过《唐宋词鉴赏辞典》编纂工作。
退休后,他曾在南京某民办院校任副校长,一年后被清华大学聘为特聘教授,一干就是八年。虽然学校仅规定他上96个学时即可,但他坚持每年上288学时。他开的课有“大学语文”、“唐诗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创作”等,深受清华大学学子喜爱。清华的八年应该是步高先生幸福的八年,是一位老师揽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八年。如果不是老朋友荆三隆先生提醒他,要把美丽留给学生,以他对教学的钟爱,有可能会倒在讲台上离开。他是中国语文教学研究会的副会长,荆老师是副秘书长,他们气类相近,都是大嗓门,也都满腔热忱、激情饱满、斗志旺盛,对所从事工作热爱与专注,且一生勤勉。荆老师曾劝他到清华干两年就可以了,他举例子西北大学陈植就是在北大干了两年就返回西北大学的。当年东南大学也三番五次想请步高先生回来,步高先生以一位子弟在北京读书在他那住为由,没有返回南京。步高先生生活简朴,吃的也不讲究,经常吃学校的大灶。妻子是经商搞出版印刷的,当年步高先生的不少教材都是夫人鼎立相助出版的。不过晚年,老两口两地分居,各忙的各的,本来有条件可以在一地互相照应,可惜直等到发现患了癌症,步高先生才返回南京,也算人生的另一种缺憾吧。
步高先生反对专门化的大学教育,他倡导宽松的教育理念。女儿王岚说,上世纪90年代,她父亲就已经很反对学生加班加点写作业,他曾经告诉王岚,要给学生减负。1993年,女儿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起就从来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实际成绩很好。受其影响,外甥女王红霞考上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以舅舅为楷模,兢兢业业。
步高先生组织的“春华诗社”,凭着热情,一办就是三十年。本来他大可以从讲台下来,多做些研究,可以出更多的学术成果,但他许多学术设想都没有来得及做, 就于2017年11月1日就离开了他眷恋的世界。
目前还能见到的是清华大学给他拍摄的MOOC视频,先生头发花白,操持着浓重的江苏口音,继续讲述着他的精品课,但他的生命则定格在2017年11月1日。
阎步克印象
阎步克,1954年11月20日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71年中学毕业后下乡劳动,1973年参军入伍,1978年复员后做工人,同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88年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1993年起任教授,从事魏晋南北朝古代政治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是国家教学名师,他上的《中国古代史》是国家级精品课。2016年被聘为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估计至少要工作到七十岁以后了。
2005年,我游学北大,曾慕名去旁听了一次阎先生的《中国古代史》课,那是9月21日在北大一教203,当时是第三四节课。我去时,教室已经快坐满了,稍微晚去的就没有座位了,与我一样旁听的还有一些人。北大当年这一点比较好,不拒绝旁听的生。有一次去听孔庆东的课,很大的阶梯教授,过道都坐着学生,门外、窗户外也都人在听。
阎先生身体清瘦,目光如电,看来他已经习惯于教室后面有站着听课的了。当日他讲的是《周代政治社会制度》,已经是那学期的第四讲了。他首先从民间说法谈起,对比学界观点,结合时代敏感话题,如腐败亡国论。他提及了严谨的学术与日常思维方式的不同,谈及这方面时,他说自己很佩服秦晖。在讲解这节课时,他从王朝官员体系、分封制度、宗法制、井田制、礼制五个方面逐一进行了讲解。他注意用一手文献及经典资料置于ppt上,也注意征引现代一流学者的观点,如王国维、杨宽、郭沫若、齐思和、金景芳、徐中舒等人的。阎先生讲课,吐字清晰,条理分明,思维敏捷,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他是一位非常冷静理智的学者,与孔庆那种激情澎湃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阎先生也是中古史中心的学者,中心有他的办公室。我游学时,也常去中古史中心资料室看书。那天,他正和罗新先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门口聊天,当时我走过去自报家门,一边旁听,他们正在聊刘浦江,听着感觉这位刘先生个性过强,好争胜。看来刘的早逝,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原来这些学者私下对老师们也各有评说。离开前,我也要了两位先生的电话。那时,自己随身携带个签名本,有自己钦佩的老师,就会主动请他们签字留念,那次也没有错过。
未名湖,博雅塔,是值得学生们去看看的,能旁听一些课及报告,会有不同的收获。
佛学家巫白慧
巫白慧,男,1919年9月生,祖籍惠州。1940年,他被太虚大师选派到印度留学,先后就读于印度国际大学、蒲那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他是有着四十年行脚经历的僧人。1952年回国执教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印地语;1958年任商务印书馆外语编辑。被迫还俗后,经周恩来介绍娶妻。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3年创建东方哲学研究室,任首届室主任,主持印度哲学研究课题。1985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被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巫白慧先生学贯中西、德高望重,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梵文学家和佛教因明学家,是名副其实的学界泰斗。先后出版了《印度哲学》、《圣教论》、《奥义书哲学与佛教》及《〈梨俱吠陀〉神曲选》等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为表彰他为中印文化交流事业和印度哲学研究方面所作的突出贡献,1984年印度国际大学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和最高荣誉教授称号。
巫白慧先生晚年,曾有意将自己的书籍及书稿委托荆三隆先生收藏及整理。一次是在巫先生的家中,当时他妻子也在,荆先生感觉到他的诚意,看得出,巫先生说出这想法连和他妻子都没事先商量,荆先生拒绝了;另一次是在杭州,这次他说服妻子了,但荆先生没有接受。那是一笔价值近千万的收藏。巫先生有些失望,此后迅速的把自己的收藏捐赠出去了,不知他的未发表的成果还有没有人整理?如此重托,荆先生还遇到过一次,那是陈高傭的家属委托他整理陈先生的文集,他也拒绝了。想来,荆老师连他父亲的手稿许多还没有发出来,就知道对学者学术委托的慎重。
2014年10月2日23点30分巫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刘浦江印象
刘浦江,男,1961年生于上海,原籍重庆垫江人。1983年北大历史系毕业,1988年从中央党校调到北大执教,曾任北大历史系副主任,北大中古史中心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宋辽金史、中国北方民族史。给研究生开的课程有《四库全书总目》研读、《三朝北盟会编》研读、契丹小字石刻研读、中国史学史等。出版过诸如《辽金史论》、《松漠之间:契丹辽金女真史研究》等多部论著。不过,我只读过他写的《正视陈寅恪》一文。
2005年的一个周五晚上,在中国史中心会议室听他给研究生讲《四库提要》基础。他复印四库提要部分资料及参考书目给同学,要求选课的要交一篇作业《四库提要辨证》,强调必须发现比较重要问题,不低于一千字,要查阅前人是否做过。每次课提前做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他对四库版本:兰州文星阁、北京文京阁(承德本)国家图书馆、台湾文渊阁(目前电子本)、杭州文蓝阁进行一番点评。他认为《四库辨证》,余嘉锡做得是最好的,那本辩证奠定余先生一生的学术地位。余先生是陈垣的先生,他女婿是周祖谟。
刘先生还列了系列的参考书: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四库提要分纂稿、四库全书纂修研究、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办理四库全书档案、四库采进书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四库提要补正。还有我们师大老师李裕民先生的《四库提要订误》。
看得出刘先生文献功底的深厚,只是他讲话速度飞快,看着就是一位性子急的人。从他近百篇的文章发表的档次及速度来看,确实是实力派学者,也太勤奋了。讲课中,他让学生读,当时读的是卷47史部三编年类,读完一段中间停歇讲解分析,重点讲些掌故知识,学生提问,再继续阐发。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说:他说:《竹书纪年》,如果史料完整留下来,它的价值不下于春秋。
他的率真直言,有时会伤人。正如他在《正视陈寅恪》一文中的自我宣言:不盲从于政治,不盲从于时代,不盲从于权威,不盲从于习惯。他呼唤社会提供出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学术环境,要允许不同史学流派和异端思想的存在。但面对日益功利化学术环境,又在篇末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陈寅恪的幸运,正是我们的不幸。
刘先生认为优秀的学者要具备学识、见识、胆识,最难具备的是后者。在他奋力前行的路上,胆识是否达到他的期望了呢?我也无从判断了。
2015 年1月6日23点57分,刘浦江先生去世,年仅54岁。天妒英才,令人惋惜。